泥炉暖冬

泥炉暖冬

  • 发布时间:2024-11-16 21:23:12
  • 来源:行业动态
  • 访问量:
详情

  新年回陇东黄土高原上的乡村老家走亲戚,看到不少亲戚家都装上了暖气片,温暖又洁净。咱们围坐在一起叙旧,说起了几十年前冬季取暖的往事。

  那时的冬季,人们想出了许多取暖的方法,除了在室外向阳的墙根、抛弃麦场的墙头就地烤火外,室内最常用的便是火炕和泥炉子。泥炉子有好几种,家用的较小,一年四季矗立在教室里的则又高又大,比那时候咱们的个头还要高。所用燃料也不相同,家用的泥炉子一般烧的是因地制宜的树枝、秸秆、玉米芯、牛粪、驴粪之类可燃物,校园里的泥炉子烧的则是从外地运回的煤末加上土和水做成的煤块或蜂窝煤。

  做煤块简略,在平坦的当地撒些草木灰,把和洽的煤泥倒在灰上,用抹子抹成约4厘米厚的煤饼,切成四四方方的块状,等晒干了揭起来即可。打蜂窝煤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咱们自己用特制的模具完结。

  打蜂窝煤要先和煤泥,和煤要操控好煤末和土的份额,有人说七分煤三分土,有人说八分煤二分土,怎么准确衡量,咱们从来就没弄清楚过,只记住教师教给咱们的是两锹煤末一锹土。

  和洽煤泥后,开端制造蜂窝煤。拿着模具双手掂起往煤泥堆上用力一砸,再左右旋转、碾压,直到像茶缸相同的铁筒被煤泥完全填满。拎着沉甸甸的模具,来到一块平坦的空地上,双手上下合力按动手柄,一个成型的蜂窝煤就会落到地上。

  刚打成的蜂窝煤湿漉漉的,圆圆的腰身上散布着12个孔眼,看起来就像蜂窝。接连打上几个蜂窝煤后,还得拎着模具在水里重复洗铁筒,将残留的煤泥整理掉,这样打出来的蜂窝煤才个大体圆、表面润滑。

  煤块或蜂窝煤不能直接焚烧,得点着才行,人们习惯性称之为“引炉子”。引炉子前,得掏出炉膛里的灰,若还有未完全焚烧的煤块,为了节省,能够掏出来放在一边,等炉火正旺时再烧一次。引炉子时,先点着废纸张、玉米包皮、麦草、蒿草等易燃物,接着加些碎木块、细木条、小树枝等,等火完全烧起来,再把玉米芯、大点的木块放进去,在炉台上顺次开端垒煤块或蜂窝煤。这时得留意,要一直留出中心火苗方位以便随时加柴。假如火烧不起来,能够对着泥炉子最底下的风门用力煽风。

  等煤块或蜂窝煤由乌黑变得通红,咱们在教室里围着泥炉子快乐地牵挂着“烤烤脸,不长癣;烤烤手,啥都有;烤烤腚,不患病”的歌谣,烤脸、烤手、烤背、烤脚……直到烤得全身都暖洋洋的。

  每年冬季,为了引炉子,教师会要求班里的每名学生从家里拿四五斤干柴,整整齐齐地码垛在教室后边。引炉子不容易,从开端焚烧就有烟雾连绵不断发生,冲鼻扎眼,又不能脱离,往往呛得连声咳嗽,有时不小心还会烧着棉衣棉裤。

  为此,教师专门排出两人一组的轮番值日表,值日生要提早到校生炉子。有些人技能好,等咱们到齐时,泥炉子里的火早就烧得很旺了;有些人生的火则光冒烟,庖丁便是上不来,快上课了泥炉子还不旺,呛得咱们都躲在教室外面,直到炉火渐旺,教室里才逐渐有了温度。

  咱们把从家里带来作早餐的冷馒头放在泥炉子上烤,看馍一点点变黄,翻个面接着烤,直到整个馍都被烤得金灿灿。将外层烤干烤黄的馍一层层剥下来吃,又脆又香,馍里边则白白软软的,吃烤馍是冬日里咱们最享用的甘旨。有时上课铃响了,咱们来不及拿走放在泥炉子上的馒头,代课教师还会帮着翻烤,等烤好了就放在边上,等咱们下课了再去拿。

  提到泥炉子,就情不自禁联想到白居易的《赠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屋内小火炉蹿着红彤彤的火苗,一壶老酒香气四溢,屋外行将飘起雪花,此情此景,诗人遽然牵挂朋友刘十九,当即约他过来推杯换盏,借以消磨绵长的冬夜。当然,那时正在上小学的咱们,没有白居易这样的闲情逸致。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不管是家里仍是校园,泥炉子都换成了铁皮炉子,村里人也叫“洋铁炉子”。它比泥炉子小许多,炉台上是一大一小两个炉圈,中心放置炉盖,最底下有一个风门,用以平衡火力强弱。与风门相对的一侧最上面留有出烟口,连接着铁皮炉筒。铁皮炉筒有长有短,还有拐脖子的。火钳、火钩、火铲等都是生铁皮炉子最常用的东西,用它们夹炉圈、夹煤块和蜂窝煤、捅火眼、铲炉灰,很好用。

  现如今的乡村,渐渐的变多的人家装上了暖气,天然气也通到家中,煮饭、取暖非常快捷,泥炉子和铁皮炉子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界。但每到冬季,我仍是忍不住会想起曩昔的泥炉子,想起有它陪同的温暖年月。

mile米乐体育平台